日前,家住昭通市昭阳区金江小区的李娜高兴地说:“我家离昭通阿拉丁鞋业有限公司只有十多分钟的路程,上班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地点离家近可以方便照顾家庭。我上班一年多了,每月工资5000多元。”
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昭阳区强化组织,因势利导,条块结合,聚力发力,组建专班,对症施药,切实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
记者在位于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昭通阿拉丁鞋业有限公司看到,厂房内,工人们坐在机器前,熟练地操作着每一道工序,“哒哒哒,哒哒哒……”一台台机器发出有节奏的声音。
昭通阿拉丁鞋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品牌鞋来料加工企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该企业的订单量减少、收货、供货渠道断裂,生产经营逐渐陷入半停工状态。
得知企业发展面临窘境,昭阳区区级“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工作专班深入调研企业生产运营情况,为企业把脉、施药。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联合“会诊”,条块结合,整合力量,给企业“找出路”“开方子”。
抓组织发动,精准匹配供需。昭阳区将该企业纳入重点帮扶对象,整合行业部门和属地街道力量条块协作,摸清企业用工需求,依托拥有5万人的红路易迁安置区就近人力资源优势,运用“十户联治”微网格,由人社部门派单,街道、社区党组织接单,太平、北闸街道226个网格长2275个微网格员通过上门宣传、进车间宣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公示、微信群公告等方式全方位宣传推介岗位,并由街道统一组织群众进厂参观求职,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群众务工难的问题。
抓口碑重塑,扭转企业形象。为消除该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昭阳区区级专班牵头基层党组织、劳保、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进厂深入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状态,评估“健康度”,并组织意向务工群众与车间工作人员面对面沟通,了解工资实行“本月工资次月结清”的制度,给意向务工群众吃下“定心丸”,帮助企业树立讲诚信、可信赖形象,消除群众“后顾之忧”。同时,畅通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基层工会职工权益保障通道,组织工商联、工会定期探访企业,为务工群众加固“保障网”,周边群众进厂务工积极性大幅提升。
抓技能提升,促进扩岗用工。针对“群众技术熟练度低、薪资待遇低,群众不愿去、企业不愿用”问题,该区组织人社部门、基层党组织和企业三方协商,企业实行浮动工资,工人技术熟练度提升后,额外支付计件报酬,并提供生活补贴。同时由人社部门聘请讲师,组织有意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在提升薪资的同时,更好匹配企业用工需求,实现企业用工扩产和群众就近务工的“双赢”局面。
昭阳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陆友鹏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在周边乡镇组织有意愿就业的劳动力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之后再输送到企业进行求职。真正让‘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成为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重要抓手。”
云南网记者 谢毅 通讯员 张燕 刘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