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爆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中,很多中国古建筑被设定为游戏场景,其中就有山东省济南市的四门塔和灵岩寺墓塔群。四门塔位于神通寺遗址内,被称为“中国第一石塔”;灵岩寺的墓塔群是我国第二大墓塔群。两者都建在10460.html" class="superseo">泰山北麓,距泰山南天门都在20公里左右。早在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皇始元年(351年)前后,就有高僧在此地讲经传法、建立庙宇。泰山北麓,是怎样成为佛教重地的呢?这要从一位法号竺僧朗的高僧说起。
□纪习尚
名师朗公
据南朝时成书的《高僧传》记载,竺僧朗,俗姓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在两晋之间、十六国时期。少年时代起,竺僧朗就表现出对佛法的兴趣,他辞别父母,游历各地寺院,向高僧名师求教。
当时有一位天竺籍高僧,名叫佛图澄(232~348),佛法精深,声望很盛,受到后赵统治者石勒、石虎的尊崇。竺僧朗也拜在他的座下,向他学习经文义理。竺僧朗勤奋刻苦,将师傅佛图澄的学问都默记于心;同时,他能言善说,佛法经过他的总结阐发,更容易被倾听者接受。
在游学、讲学的过程中,志向高洁、一心向佛的竺僧朗成了当时的名师。很多人不远千里赶来向他学习,他被人们称为朗法师,后来又尊称为朗公。《佛祖通载》称赞竺僧朗:“专以讲说为仕,而疏食布衣,志耽物外。道德凝怀,千里哲人竞凑,芳声播远。”《高僧传》记载了竺僧朗讲经的一段小故事:《放光般若经》思想深邃,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部佛教经典,朗法师曾讲授这部经书。学生中有一个叫释僧睿的,屡次向他发难,朗法师不仅没生气,还到这位学生的老师面前,表扬了一番:“这部经书奥妙非凡,我当初研习的时候花了很大功夫。您的徒弟却能很快提出自己的见解,真是不简单。”
移居泰山
竺僧朗所处的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连年战乱,政权更迭频繁。349年,后赵的石虎病逝,养孙冉闵趁乱夺权,于350年在邺城称帝;同时,石虎的儿子石祗也在襄国称帝,后赵陷入内战中。这样的环境,不仅无法继续讲学,连性命也得不到保障。
朗法师因此背上自己的经书,带领湛、意两名僧人,一路向东,“以伪秦符健皇始元年,移卜泰山”。前秦皇始元年是公元351年,这一年也被看作泰山佛教兴起的元年。他之所以选中这里,一是后赵、冉魏、前秦等政权争夺的核心区域在关中、中原一带,地处东方的山东,特别是中部山区,受到的影响较小;二是这里群山环绕,没有兵匪波及,相对安全,但交通并不闭塞,距离府城历城只有二十余公里,北、西、南三个方向,不远处就是人口稠密的平原,可谓闹中取静;三是有神山泰山的光环,此地南望泰山,位于历城前往泰山的中点,在此传法建寺,既有群众基础,也容易得到统治者的信任与支持。
事实证明,朗法师的选择是正确的,之后的几十年里,他在这里建起了庙宇,聚集了学术高深的僧侣,多位帝王都曾馈赠钱帛,寻求他的庇佑。泰山北麓成了世人侧目的佛教重地。不过,朗法师的创业之路却充满艰辛。
在朗法师卜居泰山前,已经有一位著名道士张忠为躲避永嘉之乱,隐居在这里。道教崇尚虚无,张忠也是这样践行的,他一不建道观屋舍,而是“凿地为窟室,弟子亦以窟居”,在泰山的崇岩幽谷中挖地穴而居;二不著书立说,不开班讲学,弟子们只能通过观察他的行迹,揣摩学习:“其教以形不以言,弟子受业,观形而退。”三不追求物质享受,衣食全部采自山林:“食用瓦器,凿石为釜,左右居人馈之衣食,一无所受。”朗法师早就听闻过道士张忠的故事,甫抵泰山就拜会了他。佛、道本非一家,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地点,两人结为跨宗教的山林好友,时常一起出游。
建立寺院
初来乍到的朗法师,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时间建造房屋,他很可能就在张忠附近,同样挖掘“地窝子”或者搭建简易的茅草小屋居住。
后来,声名在外的张忠受到前秦君主苻坚(357年—384年在位)的征召,赶赴长安,在返回泰山的途中病逝。泰山道教因张忠而被人们看重,张忠去世后,失去了掌门人,又没有道观等实体建筑可以吸引优秀的继承人,道教在泰山的影响力一时转淡。倒是朗法师,无意中利用了这段窗口期,提升了泰山佛教的地位。
这时的朗法师来到泰山已有多年,在众人的施舍下,逐渐有了一些积蓄;同时,道教的淡出,也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地理空间。眼光更为长远的朗法师,开始筹划建立寺院。他搬离了不够体面的居所,史料记载:“朗乃于金舆谷昆仑山中,别立精舍。”金舆谷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东北约两公里,这里“峰岫高险,水石宏壮”,朗法师充分利用奇绝的风景,设计的房屋依地势而建,所谓“创筑房室,制穷山美”。精舍,是指出家人修炼的场所,初期物质条件有限,朗法师所建,应该不是殿堂之类的宏大建筑,只是用于居住和日常修行的简单的平房。后来,随着资金的逐渐积累,精舍越建越多,规模达到“内外屋宇数十余区”。
筑巢方能引凤,有了传法基地之后,四方信众纷纷前来学习,一时达到了数百人。朗法师不减优秀教师的本色,依然尽心尽力、孜孜不倦地讲授佛法。
寺院有了、僧众多了,泰山朗法师的名气逐渐传了开来。古人喜欢借题发挥,把一些神异事件牵强附会到名人身上,“传说”就是这么来的。所谓人怕出名,朗法师的神奇故事也多了起来。一是未卜先知,二是具备超自然能力,三是化物为金。唐代《酉阳杂俎》中的几则故事神乎其神,一则说朗法师命徒弟到金榆山采摘榆荚,拿到集市上交易,榆荚都变成了黄澄澄的金钱。不知道朗法师建造寺庙的钱,是不是也有榆荚所化的呢?另一则说他去世之后,生前乘坐的驴子上山走失了。人们再看到它是,已经变成一头金驴了。山中砍柴的人经常听到金驴的鸣叫,人们都说:“金驴一鸣,天下太平。”
六帝争请
十六国时,山东曾被不同政权统治。背靠泰山、名气响亮的朗法师,也成了君王眼里的红人。前秦苻坚、东晋武帝司马曜、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南燕慕容德、后秦姚兴等六位皇帝,都曾致书朗法师,后人称为“六帝争请”。
在信中,他们称朗法师为“太山朗和上”(“和上”亦作“和尚”——编者注),以“皇帝敬问”开头,虔诚地提出请求,并送上礼物。前秦苻坚希望朗法师能到京城,近距离地保佑自己,为此送上绫三十匹、奴仆三人;东晋司马曜希望收复故土,“与和上同养群生”,并送上厚礼:五色珠像一躯、光锦五十匹、象牙箪五领、金钵五枚;后燕慕容垂的愿望是“兵不血刃,四海混伏”,礼品是官绢一百匹、袈裟三领、绵五十斤;北魏拓跋珪、后秦姚兴都希望法师帮助他平定天下,并送上布匹、经书、金浮屠等物。
作为一般的求佛与还愿,这样的礼物不可谓不丰厚。但对于志在扩大泰山佛教庙宇的朗法师来说,这些只是毛毛雨。真正起到实质作用的,是后燕皇帝慕容德的慷慨馈赠。
慕容德与朗法师结缘在公元399年前后。《晋书》记载:南燕开国皇帝慕容德在击败敌将苻广之后,曾询问谋臣下一步的战略。结果臣下众说纷纭,提出了三种意见,一是占据徐州,二是攻占滑台,三是进据广固(位于今山东省青州市),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慕容德迟疑不决,他听说泰山的朗法师善于占问天候,于是亲自拜访。朗法师表示同意第三种意见,他献计说:“宜先定旧鲁,巡抚琅邪,待秋风戒节,然后北转临齐,天之道也。”慕容德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引兵南下,平定兖州以北,最终在山东中东部成功建立了南燕国。
这段往事,体现了朗法师的不凡智慧,也让慕容德对他既敬佩又感激。他写信说:“朕以无德,生在乱兵,遗民未几,继承天禄。幸和上大思神祇盖护。”为了感谢朗法师的护国之功,他将奉高(今泰安市岱岳区一带)、山荏(今济南市长清区一带)两县封给朗法师,号为“东齐王”。
朗法师也知道慕容德不是假客气,于是回绝了东齐王的封号,但接受了两县的租税:“且领民户,兴造灵刹。”有了这些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兴建宏大的佛殿庙堂就有了可能,朗法师在金舆山谷“起立塔寺、造制形像”,较大规模的神通寺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建成的。
朗法师卒于泰山,享年八十五岁,传说神通寺、灵岩寺都由他始创。泰山北麓至今还有以他命名的遗存,如“朗公石”,相传此石很有灵性:“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又如“朗公塔”(即龙虎塔)等。
岁月流逝,人事更迭,朗公创建的寺庙后来荒废。北魏正光初年(约520年),法定禅师来此重建。之后的1500年,虽然屡有废兴,但灵岩寺香火不断,神通寺的四门塔等建筑也保存到了今天,见证着泰山佛教的辉煌和朗法师的功绩。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