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时期,成年的标志竟然是拔牙?
11月26日至28日,大型考古纪录片《北辛》每天19:35在山东卫视播出,带领人们一起穿越时空与北辛古人“对话”。
考古一直以来都在探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
海岱考古,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图鉴呈现于世人,为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的齐鲁文明打开了一扇窗口。
11月30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在享有“东方圣城”美誉的曲阜开幕。
追溯中华文明,寻踪历史脉络,让我们在海岱考古中一起探寻“何以中国”。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山东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海岱齐鲁在全国文物工作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地理位置来看,海岱地区主体位于黄河下游,以鲁中山地为脊,地貌上是一个台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从考古学文化区系来讲,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区域。
从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到青铜时代的岳石文化、龙山文化,再到夏商周三代以降的文化……在海岱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先人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海岱蕴齐鲁,每一处遗迹,每一页历史,每一件文物,都在低语过往的故事,都为证明“中华文明本土起源”提供了更多有力实证。
亲近考古,感知海岱,总让人思接千载、心潮澎湃: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这正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考古的意义不只是研究古物,而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山东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全力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城子崖遗址的精美黑陶上见证龙山文化的灿烂创造,在丁公遗址的陶片上品读象形与会意的文字之美,在大汶口遗址感受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海岱地区的社会风貌……
海岱考古,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辉煌。
章丘焦家遗址、滕州岗上遗址、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大汶口遗址、城子崖遗址等6项考古发现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海岱考古的丰硕成果揭开了一层又一层的历史面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壮丽的远古画卷,展现了海岱蕴齐鲁的雄厚实力。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文物是可感知的历史,以文物为载体,增加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对文明的尊崇,同样是文物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我们欣喜看到,科学技术的广泛、深度运用,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景象展示出来,正在为考古研究打开更大的空间。
在山东博物馆内,推出“海岱日新”主题陈展,通过2000余件山东出土和传世文物精品,将“六十余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三千年齐鲁文化史、一百年奋斗史”悉数呈现在大众面前,打开了通往古老山东历史的时光隧道。
与此同时,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体、新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也提高了展览的可视性、互动性,让博物馆成为大众追寻文化遗迹、触摸文明的新的重要场域。
推陈出新,科技与历史对话,将古老文明与现代审美融为一体,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也为文物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海岱考古起,千年文明兴。海岱地区,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文明传承。
“海岱考古”是山东考古事业的一张名片,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为《海岱考古》期刊题词:“海岱蕴齐鲁,冠带系中华”。
据统计,从1990年至今的24个年度评选中,山东考古遗址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1次、项目24项。海岱地区的古代文明,犹如一座沉睡的宝库,等待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
对此,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响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实施“山东文脉”“文物活化”等工程,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要发掘这座沉睡的宝库,既要有“传下去”的信念,也要有“活起来”的力量,更要有“走出去”的胸怀。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望前路,乘时代之风云,汲取千年底蕴唱响文化繁荣“新曲”,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必能打开更多穿越时空的文明画卷,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齐鲁力量。
向未来,山东步履铿锵。
文/靖晓红 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