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张书长沙报道
从小巧玲珑的拖拉机到“巨无霸”的谷物联合收割机,从机械化到智能化,从传统种植到智慧种植……近日,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长沙市岳麓区的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从耕作、播种、管理到收割、烘干,覆盖主粮作物生产全过程;不仅有适用于我国北方旱田、南方水田、丘陵山地等区域的产品,还有针对海外市场进行个性化升级的产品,让种地变得更智慧,更省事省力。
智慧农机:可实现厘米级的精准作业
“这款是我们今年的拳头产品——PL80,经过两年的深入研发打造和市场验证,这款产品能够满足中国南、北方从水稻到麦子收获的全适应性要求。”中联重科水稻机械事业部副总经理许辉介绍,公司推出的这款履带式收割机集合了三大首创技术,农机不但能根据负荷情况调整参数,满足不同田块作业需求,避免堵塞、陷泥,还能自动调整进入最低油耗状态;割台还能自动调整高度,既减损也能避免“铲土”。
依托工程机械领域的技术优势,中联重科将新能源、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成熟技术应用于农机装备,开发出了新一代智能农机产品。
“只需一人补充秧苗,不再需要驾驶员,可根据规划线路自动驾驶。同时,该插秧机还搭载了‘北斗’卫星定位技术,能够实现厘米级的精准作业,并且通过高精度仿人工插秧技术,取秧插秧不易伤苗。”中联重科水稻机械事业部研究院院长员征文介绍,中联重科根据南方山地特点研发的智能驾驶插秧机,搭载自主研发的智驾系统,可实现自动驾驶、作业计亩、车辆监测三项技术有机融合,大大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让水稻插秧更加智能化。
除了应用于南方的小灵快特色农机,现场一款款“巨无霸”也吸引了调研记者的好奇。
“这台TF220谷物联合收获机足足有近4米高,主要用于新疆地区收获谷物。”中联农机联席总经理郭岗介绍,它不仅跑得快,收得好,一秒的喂入量能达到22公斤,一小时可以收割60至110亩地。它可以收割玉米、大豆、小麦等20余种作物,实现一机多用,采用的混流脱粒清选系统,不仅满足高效作业,还能把籽粒损失降低至0.6%以下,可在收获时大幅减少损耗。
在智能方面,比如割台可以随着地面坡度自动仿形,变换收割角度,能实时监控破碎率、损失率、亩产,还能自动根据作物情况调整收割参数;装载的多路监测报警监控系统,可有效防止堵塞或零部件损坏,避免故障发生;还可选配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进一步提升收获性能,降低驾驶劳动强度。
智慧农业:从经验种植向精准管理
打开中联重科智慧农业平台,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中联峨桥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所有实时数据、画面、参数等均在一个页面上显示,包括气象、土壤、施肥、作物等全要素,平台利用AI大模型即可给出作业建议,并且可以直接给智能农机设备下发作业指令。
“这个平台不仅能实时显示每个地块的作物生长状态,还提供智能灌溉、施肥管理等多样化决策服务数据信息。”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昌贵打开中联重科峨桥智慧农场的实时状态大屏介绍,经过多年研发试验,利用土壤检测、肥力评价算法、土壤健康施肥算法、遥感长势缺乏诊断算法、变量处方作业技术等,实现水稻生长全过程的基肥和追肥变量施肥,由经验施肥做到按需精准施肥。一个生长季可以节约肥料10%以上,增产5%左右,综合增收50-80元。
近年来,中联智慧农业围绕聚焦大田作物智慧种植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应用,构建了“天、空、地、人、机”五位一体的方式采集相关数据,即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地面服务团队、智能农机五个维度。同时基于作物模型和AI大模型技术的智能决策体系,实现了大田作物种植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中联重科依托工程机械新能源、新数字、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全力推进农业机械技术革新,实现了“耕、种、管、收、储”全环节,“丘陵、平原”全地域,“农机装备端、生产种植端”全数据覆盖。中联重科副总裁卢青介绍:“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农业科技创新,藏粮于技,不断推动智能农机装备提档升级,藏粮于地,促进智慧农业快速发展,以农机、农艺、农信有效融合,助力‘中国饭碗’端得更稳,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