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原文化的辐射与多民族在地文化的交融共生,推动东北地区美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构建起最初的现代形态。
韩乐然《新疆天池》1921年
(延边州博物馆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一批爱国的吉林籍艺术家,以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人美术创作,发出了不屈抗争的声音。东北早期建党领导人之一、朝鲜族艺术家韩乐然,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东北第一所美术学校“奉天美术专科学校”,开启了东北现代美术教育的先河;以孙常非、白光远为代表的新兴木刻版画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显示出被压迫的东北民众觉醒的伟力。
孙常非《挣扎》1938年
孙常非《狂飙》1941年20世纪初国画的发展,以王绍维和金意庵等具有示范性,他们或有留日经历又受过正规国画教育、或以晚清皇族后裔的身份,保持宋元遗意、延续传统,成为时代发展中变革与传承的探路者。油画在吉林的发端以万今声、石熙满、王大维等留日油画家的出现为标志,他们的油画风格吸取了印象派、野兽派等现代绘画艺术特征,为吉林油画的现代起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吉林籍出身的艺术家,艺术活动遍及辽宁与黑龙江等地,成为东北美术在20世纪发端与起步的重要奠基人。
王绍维《志在宵汉》1940
(黑龙江省美术馆藏)
白光远《车夫》1942年
白光远《老马》1942年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美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起“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价值导向。1945年抗战胜利后,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主体来到东北,代表画家如古元、张仃、西野、安林、陈尊三、沃渣、施展、朱丹等,他们延续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艺主导思想,结合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和解放战争的现实情况,以版画、连环画、年画、漫画等表现形式,通过美术教育、美术刊物、文艺宣传等多种传播形式,对地域美术在题材、风格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通过艺术创造为社会形态的改变助力,使东北地区美术事业再一次发生历史性转折。东北解放区美术历时不长,但其上接延安美术的余绪,下启新中国美术的先声,带来文艺引领大众的时代转向,成为中国革命文艺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古元《长春我军纪律严明》《城市纪律八大守则》1948年
古元《人桥》1948年
西野《三下江南》1947年20世纪上半叶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变革力量,在东北地区的社会变迁中承担着推动进步的作用。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波澜壮阔的时代进步,推动着东北地区的美术由多元复杂形态转向民族革命形态,以饱满而热烈的基调迎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来源:吉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