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张书长沙报道
近日,中宣部组织开展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活动,首站走进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深入了解农业“芯片”硅谷。湖南充分利用种质资源丰富、有“农业院士天团”、科研院所聚集等优势,着力打造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生物育种科学研究、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重大战略品种培育、高水平种业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2000余位科研人员守护湖南人日常一餐
用香喷喷的双低菜籽油做一道辣椒炒肉和剁椒鱼头,配上一份香气四溢的杂交水稻米饭,享用完美好的一餐,再来几瓣柑橘,品一杯黑茶,这是湖南人生活中再日常不过的场景。事实上,这些许多人习以为常的味道背后,饱含着各大“院士天团”在科技上数十年如一日的拼搏与创新。
今年9月,袁隆平院士生前所在的杂交水稻技术团队入驻岳麓山实验室,成为该实验室首个入驻的技术团队。入驻以后,岳麓山实验室整合资源,为杂交水稻技术团队研究提供优越的条件。
“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目前,杂交水稻在国内累计推广约100亿亩,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岳麓山实验室前沿技术研究部团队PI、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炳然介绍,目前杂交水稻在国内每年推广面积达2亿亩,在海外推广也达1亿亩左右。
在岳麓山实验室,与杂交水稻技术团队、油菜品种创制中心共同入驻的,还有生猪、蔬菜、鱼类、茶类等领域的230余个科研团队、2000余位科研工作者,守稳“菜篮子”,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出健康。
辣椒、生猪、油菜都在加强技术攻关
辣椒炒肉是湖南的一道家常小炒,其中味道好坏的关键在于辣椒。“辣椒院士”邹学校为辣椒炒肉研发了“春华软皮椒”品种,它既有樟树港辣椒的椒香软糯特性,且亩产高,价格适中,深受消费者喜欢。
“在邹学校的带领下,我们已建成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辣椒种质资源库,引领全国乃至世界辣椒育种方向。”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李雪峰说。
有了“辣椒院士”研发的“春华软皮椒”,再配上“养猪院士”印遇龙培育的宁乡花猪,简直绝配。40多年来,印遇龙带领团队开发湖南地方猪专属基因育种液相芯片,揭开了宁乡花猪的美味“密码”。在生猪健康养殖领域取得系统性的重要成果,在世界舞台赢得中国话语权。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何俊表示,通过这一技术,人们能精准预测小猪的生育率、患病率、瘦肉率等,将其选做种猪重点培育,不断优化品种。
炒菜离不开油,研究油菜的官春云院士和他的团队为中国餐桌贡献了优质的菜籽油。“油菜花能够观赏,油菜籽可榨油,油菜苗也是一道菜。”岳麓山实验室油菜品种创制中心科研PI刘忠松表示,油菜从缩短产期,提升产量,到可供观赏的彩色油菜花,通过文旅结合亩产效益接近万元。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农业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科技创新平台为种业科研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岳麓山实验室坚持边建设、边研究、边出成果,目标是建设国内顶尖、世界一流,以种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实验室,为国家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持。”岳麓山实验室省政府工作专班负责人邵胜强说,到2025年,实验室将争取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突破10项关键核心技术,选育100个以上重要农业生物新品种,纳入生物种业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
稻香四溢品鉴“中国芯”
本报记者章杨梓昕长沙报道
11月25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团一行走进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品鉴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在研究中心宽敞明亮的食味品鉴室内,浓郁的米香扑鼻而来,记者们兴奋地围坐在摆放着四种新型杂交水稻米饭样品的桌前。这些样品分别是玉香两优1958、韶香100、西子3号以及芯香两优1751,每一款米饭都晶莹剔透,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和扑鼻的香气。
品鉴室内稻香四溢,新型杂交水稻受赞誉
“快来尝尝,这是我们中心最新研发的杂交水稻品种,口感与品质均属上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热情地邀请媒体记者品尝。记者们纷纷拿起筷子,细细品味这些新型杂交水稻。
“玉香两优1958的米饭,口感软糯香甜,真是美味极了!”一位记者赞不绝口。“芯香两优1751也不错,米饭弹性好,还有一股清香,让人回味无穷!”另一位记者补充道。
品鉴室内欢声笑语不断,记者们纷纷表示,这次品鉴活动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
科研人员看着记者们吃得津津有味,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我们中心始终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创新,通过技术攻关和品种改良,培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柏斌介绍道,“这些新品种不仅提升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为农民带来了更高的收益。”
科研成果丰硕,杂交水稻再创辉煌
在后续采访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详细阐述了杂交水稻近年来的显著成就。从超级稻高产新纪录,到绿色水稻品种的重大突破;从耐盐水稻新品种的研制成功,到第三代杂交稻技术难题的攻克等,每一步都彰显了科研人员的智慧与辛劳。
在盐碱地上种植高产水稻,曾是许多人的梦想。如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已圆梦,亩产超400公斤,展现出强大的耐盐性能。在再生稻领域,中心也培育出了一批适宜生育期、高产、优质且耐高低温的新品种,目前再生稻年产量可达每亩1300公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魏中伟表示,未来将继续通过良种良法提升当地水稻产量。
随后,采访团一行参观了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中,科研人员正忙碌于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田间试验及数据分析等各环节,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
“这是我们的基因编辑实验室,我们在这里精准编辑和改良水稻基因,培育出更优质、高产、抗病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一位科研人员介绍道,“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我们能精准改良水稻基因,培育出更符合需求的新品种。”
走近杂交水稻技术的产业化领军者
当天下午,采访团探访了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隆平高科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黄丹介绍,公司近年来培育了众多绿色优质、高产稳产、抗病虫害及耐高温的突破性品种,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隆平高科构建了以大数据+生物技术智慧育种平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了一套高效的“超级育种系统”,将品种培育周期缩短至4至6年。目前,公司杂交水稻市场份额全球领先,年推广面积超2亿亩,海外审定品种达34个,为杂交水稻国际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科研和技术创新投入,为杂交水稻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黄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