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3日,题为“黑龙江:从内河到界河的故事”的对谈活动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举行。参与此次对谈的嘉宾为《黑龙江纪事》一书作者、原国家清史办主任卜键,以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副总编辑潘振平。在对谈活动中,两人以黑龙江流域三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为线索,结合个人经历以及史料收集经历,检讨了清代以来黑龙江流域领土丧失的重要原因,表达了深沉的历史关切以及深厚的家国意识。
卜键是《库页岛往事》一书的作者,该书的出版曾在读者、学者以及媒体群中引起广大关注,是一部“以小见大”,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的非虚构作品。而《黑龙江纪事》是作者继《库页岛往事》之后,又一部关注东北区域历史、关注东北亚诸国关系历史的代表作。卜键先生为文学博士,同时又深耕于清史领域,主持了《清史·边政志》,主编《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等,迄今已出版学术著作19种,发表论文与文章300余篇。“由文入史”的研究经历使他的写作体现出“有史料,有观点,有感情”的特征,也是促使其成为历史非虚构领域经典之作的重要原因。著名出版人潘凯雄在评价卜键的写作时认为:“即使是在今天所谓人工智能的声浪面前,其基本原理(谨严的治学态度与功夫)同样也是颠扑不破的,但凡真正治学成功者必离不开此道。”
卜键基于在读者群中的广泛影响,以及在学术界及媒体界中有口皆碑的评价肯定,在当天的对谈中座无虚席,同步进行的线上直播也吸引了众多历史爱好者们,得到了观众们的高质量提问回应。
被屏蔽的历史信息
在对谈中,卜键和潘振平首先就“为何黑龙江流域值得关注”进行了探讨。潘振平认为,清朝时期的黑龙江流域相关问题体现了两个不同知识体系的碰撞和对抗,是观察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一个楔子。明朝的卫所制度,以及清朝的赏乌林等作为历史的一些证据在在西式的“合法占领”的标志面前显得不太有力,在当时的“国际法”、“国际条约”、“国际准则”等新的世界体系规则的冲击下,晚清对这片土地所进行的制度管理和合法拥有的权利七零八落。
潘振平潘振平认为关于这片土地的大部分著作通常屏蔽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1970年,他从上海来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克东县插队,之后作为工农兵学员在黑龙江大学读书,毕业后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担任编辑,十多年的东北工作经历让他对黑龙江流域“大开眼界”。他表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依然有很多关于黑龙江流域归属的争议。在70年代,苏联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这方面问题的研究,收集了大量沙俄向东扩张的档案。由于流通问题,这部分档案一直没有被很好地使用于研究。而卜键的《黑龙江纪事》一书,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能在实证的基础上,放眼三千年,接连起各种历史因果,最终在整全的历史框架中写成优美且有温度的纪事本末体,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卜键则表示,他对黑龙江流域的关注,起源于《库页岛往事》的写作,而《库页岛往事》的写作源起又是基于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契诃夫写的《萨哈林旅行记》可以视作调查报告,得益于他的文笔,读起来就像是小说一般吸引人。我在震惊之余也十分感慨,库页岛从元朝就属于中国管辖,元明清三朝却没有一个中国文人登临该岛。”
“由文入史”:对史料的敏锐感知
《黑龙江纪事》一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史料的敏锐感知。潘振平特别指出,卜键的写作能够客观公正地从一手档案中找到写作依据,并从细节入手,以“人”作为历史的主体来谋篇布局,写出了人物的光彩和历史的生动性,而非从概念入手,从知识入手。这也是其他大部分历史写作所欠缺的地方。同时,在历史写作中,对“前史”的梳理也十分重要,只有在整全的框架性视野下,去关注特定时段的历史,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各种因果联系。而卜键的写作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在听众的提问中,卜键表示,自己“由文入史”的经历赋予了自己的写作具有一定的现场感。受训于曾经的文学研究经历,卜键对于“场景化”的写作十分重视,而非单纯依凭“回到历史现场”的写作感官。多元化的材料筛选和应用也让《黑龙江纪事》一书显得多维立体。卜键表示,对材料写作者的立场判断和斟酌,更是写作之外需要做足的功课。
卜键介绍说,自2018 年1月始,开始应约在《三联生活周刊》开设专栏,主题为清代的黑龙江,包括这条大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生活在两岸的族群、哥萨克的侵入与当地部族的反抗,要点则是记述清廷与俄廷漫长而最终完败的大博弈。连载于2020年底结束。其间卜键曾两次赴哈尔滨作专题演讲和学术交流,倾听省内专家学者的指教,并到黑龙江档案馆、省社科院图书馆查阅资料,收获满满。“这次将文稿整理出版,应是一个修订弥补的机会,可以重读史料,补充章节,订正错讹。重点则在于增加对黑龙江历史地理的描写,使读者了解其作为中华北方民族‘母亲河’的内涵,直面那些沉重哀伤、繁复斑驳的旧事。历史是一面镜子,这是一本记人记事的纪实之书,一本注重挖掘细节的书,也是一本反思自省的书。”
深沉的历史关切以及深厚的家国意识
在对谈的尾声,卜键特别指出,对待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一定要使用复杂而具体的观察方法。往往在细节中,才能找到历史的真相:那些将历史因果归咎于某个特定人的历史叙事方式,会让历史永远处于虚构之中。在写作《黑龙江纪事》的过程中,卜键不断反思中国近代史上割让土地的苦难深重,并对此痛心疾首,他强调,找到黑龙江流域领土丧失的原因是他写作本书的目的之一。
潘振平则表示,由于对现代世界体系的规则缺乏足够的认知,因此在清朝以及近代史上对黑龙江流域的记述中,中国方面的档案和材料亟待挖掘和梳理。“现代中国人虽然对这段历史的印象已经淡薄了,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但这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去争夺什么权利,而是我们要反思我们自己的问题,并总结一些经验,提供一些教训,以加深我们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黑龙江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