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核心提示
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气候条件,我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风格。按照风格及用途,通常分为京、苏、晋、川、皖、闽六大类。其中,闽派建筑以派江吻海而独树一帜,且因闽越文化、客家文化、海洋文化、侨乡文化等互鉴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历史建筑风格和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注意力不再单纯仅基于历史保护视角地聚焦在传统民居上,还关注到当代的、正在发生的新乡村民居。
今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房屋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农房质量安全全过程闭环监管,农房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农房质量安全普遍提升;到2035年,全面建立农房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农房建设品质大幅度提升。
由于地理特征和历史原因,福建省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资源。早在2019年,省住建厅就提出了建设“新时代农村社区”的设想,引入全国一流乡建设计团队,探索打造地域特色明显、传承传统文化、完善邻里关系、促进城乡共享的新时代社区,而后推出农村建房安全样板示范、数字化管理试点示范、三类农房改造试点示范等五类示范。新时代里,新闽派民居建设有怎样的可能性?记者走访厦门、泉州等地,行走在巨变中的乡村,关注家园变迁中的去留取舍。
怎么建?
建成“新时代农村社区”
虽在外经商,但一有时间,50岁的张泉进就会回老家,偶尔也会捎上几个好友,在自己的院子里小酌两杯。
张泉进老家在永春县吾峰镇吾西村。说是“老家”,却是“新房”。
第一次去他家的客人都不吝称赞。一眼望去,一幢两层半的建筑,屋顶层次丰富,坡顶、大出檐、小青瓦、屋脊的曲线都颇具设计感。村里类似的房子还有11幢,这些房子采用深红色砖墙、曲面屋顶、墙体线脚、五行山墙、镂空砖饰等体现传统闽派建筑特征的元素,依山傍水、随形就势而建,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吾西村大耕山上。在建设过程中,房前屋后众多枝叶繁盛的樟树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屋旁的菜地、耕田根据原有功能,依旧保持原貌继续耕种。
当记者来到吾西村时,张泉进的母亲讲起了往事:“以前,我们住的是一栋小祖宅,这栋房的‘年龄’比我还要大,是土坯危房。”
这几年,张泉进在外头赚了些钱,一直想在村里盖一幢新房,奈何找到一块合适的宅基地不容易。“村中用地紧张,远离村庄的可选地又面临通路通水通电等难题。”
难题在2021年迎刃而解。彼时,吾西村被选为福建省建设“新时代农村社区”的案例之一,福建新时代农村社区项目在此开工,大耕山上的90.92亩土地被征用。张泉进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
在农村统一建房,并非一件易事。面对严格的政策规定和村民的多元诉求、生活习俗、潜在的邻里矛盾,怎么建才能让村民满意?永春县吾峰镇吾西村新时代农村社区示范项目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根据规划,吾西村新时代农村社区示范项目约90.92亩,计划投资1亿元,计划建设50幢新闽派农房和1幢社区民俗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年限为5年(2021—2025年),分两期实施。
令张泉进欣喜的是,项目的社区和农房的审批、设计、施工、验收均由专业人员负责。“项目规划设计团队水平极高,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何崴团队负责小区概念性设计,三文(北京)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负责建筑方案及景观设计。”
“设置老人房”“储藏空间尽可能多”“顶楼需要设有祭祖的空间”“希望有独立院子可种菜”……建设前,村民对房子的建造提出了各自的需求。
项目回应了“银发族”的需要。在功能上,设计充分呼应村民居住诉求,综合考虑闽南地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民俗,在布局客厅、卧室、厨房等常规功能空间之外,设置泡茶室、祖堂、适老化的老人房和农具储藏空间。此外,设计还关注农户的经营性需求,通过设置通往二层的独立户外楼梯将民宿客人和主人的动线分开,兼顾自住和民宿的双重用途。
“社区内,我们还规划设计了多个中小型户外公共空间,满足村民的各类生产、生活需求。如位于活动中心附近的流水席广场,可以举办各类婚丧嫁娶活动,和活动中心一起加强社区凝聚力,重构乡村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再如,穿插在住宅之间的儿童游乐小广场,配备了水池,为社区儿童提供休憩玩耍的场地。二期建设中的晒谷场则能满足村民平时晾晒粮食的需求。”何崴说。
其间,为了解决“钱”从哪里来,项目还创新性地采用“四个一点”模式:向上争取一点,镇村投一点,农户出一点,银行融一点。
具体怎么做?社区的公共设施、环境景观、公共配套建筑由政府出资建设,而村民的新民居建筑则由村民自己出资。其中,住宅部分建设造价严格控制在1850元/平方米以内。
2022年,张泉进一家搬进两层半的新房。陆陆续续,更多的村民也住上新房,他们不仅圆了新房梦,还深度参与社区建设,生活在新时代的“桃花源”里。
“我们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大到建设过程和社区设施维护,小到环卫保洁、水渠和绿化树等房前屋后环境,全部由住户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永春县吾峰镇党委书记康志功说。
吾西村发生的变化是福建探索新闽派民居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何崴认为,目前一些传统民居的功能布局、结构体系和建设成本等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村民的生活需求,农村需要能适应时代变化的乡村自建房。
福建提出的建设“新时代农村社区”设想,正是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同时,探索设计和建造符合时代诉求的新民居和新社区,回应了时代的呼唤。
怎么管?
“智慧纳管”破解监管难题
“新时代农村社区”设想在福建遍地开花,但更多的建房方式却与吾西村大不相同——有钱就建,没钱就停,等有钱继续建。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零散、不规范的建房方式以及漫长的盖房周期,是一件“磨心事”。
以厦门市为例,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9—2021年厦门市建筑业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中,农村自建房等小散工程亡人事故分别占64%、57%和39%,主要涉及高处坠落、脚手架及模板事故等。
2022年起,厦门市翔安区积极探索农村自建房及小散工程安全隐患排查“智慧纳管”模式,形成并建立“全覆盖巡查、常态化监管”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近日,记者来到翔安区后村新村的一片农房建设施工现场,门口一块块蓝色“铁牌子”格外醒目。走近一看,这是农村建房施工公示牌,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农房建设相关信息,从批建面积、层数到规划许可证号、宅基地批准书编号等,一应俱全。
土管员汪辉民骑着摩托车抵达工地,只见他拿起手机,巡查村中的在建农房,对施工安全进行检查,并及时把检查结果以拍照的方式上传至“翔安农村建房及小散工程纳管平台”。
自2022年起,翔安区成立区、镇、村监管队伍,依托市区两级开发的信息平台系统,建立“信息登记、现场复核、安全巡查、隐患处置、完工核销”的全流程监管步骤。
记者从“翔安农村建房及小散工程纳管平台”的后台看到了翔安区“农村建房”项目的所有数据。8472个项目中,标注着“施工中项目”“待整改”“停工整改”等10多个标签,后台数据还对施工中的“农村建房”项目进行隐患分析,一旦存在隐患就会下达整改通知,整改完成前暂停其施工。
“目前,我们已经在辖内逐步淘汰竹脚手架和木支撑,在金海街道推行钢管建房试点,全域新建农房实现图集建房、工匠建房、钢管建房,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同时,让农村自建房建筑风貌得以提升。”翔安区住建和交通局局长卓根旺说。
该平台做到从项目备案到施工过程中对隐患实行上报、整改的全过程覆盖,并能够提供精准数字化依据,从而实现量化管理,有效推动了各单位认真履职,全方位规避风险。
记者了解到,翔安区还组建工匠协会,推动农村工匠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实行巡查、执法相分离,进一步加大了监管力度。同时,区里还统一购买农村住宅建设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为辖区内在建农房施工过程发生的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尽政府所能为安全生产兜底。
纵观全省,越来越多的城市有了属于自己的“智慧纳管”——
莆田涵江区近日创新启用农村建房审批监管服务平台,实现建房审批监管数字化,平台涵盖建房审批、村庄规划、建房示范、“两违”举报、工匠库等功能板块,全程阳光运作,减少中间环节,既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并联审批、一网通办”的建房审批监管数字化,又为村民节约成本,提升村镇建房质量。
泉州市联合福建省农信联社泉州办事处开发上线手机端和电脑端泉州市宅基地批后监管平台,有效解决宅基地管理较为烦琐、共享不畅通、记录不到位等难题,实现宅基地规范化管理“三个一”。
据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起,福建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农村建房安全管理的通知》《农村村民建房质量安全和建筑风貌管理规定》,建立起“市级督导、县级主体、乡镇处置、村级哨兵”的工作机制,明确各方责任清单,健全了包括三层以上村民建房和集中统建住宅、既有房屋改扩建和影响主体结构安全的装修工程、限额以下农村公共建筑的审批监管基本制度。截至目前,全省九市一区本级和84个县(市、区)全部出台了农村建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审批监管制度、工匠管理制度等农村建房安全管理配套制度,通过县级政府购买施工或监理企业服务、干部调配、劳务派遣、技术人员服务、与企业结对帮扶等措施,全面加强了乡镇工程施工专业管理力量配置,落实每幢新建农房、每个关键环节都由专业的人员予以管理。启动了全省农村建房安全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农房建设逐步迈进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管理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起福建还依托闽台乡建乡创样板镇村,对既有农房开展适老化、宜居化、民宿化等三类农房改造,探索一系列助力老年帮扶、乡亲返乡、家庭团聚、村民增收的措施。并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累计争取中央补助资金6564万元,完成3194户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完成420栋三类农房改造,为宜居农房提供示范。
怎么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
一栋栋乡间民居,既承载着乡情乡愁,也承载着悠悠历史和传统文化。福建注重统一各地传统村落风貌,又保持个体形态和而不同,乡村建设从“一片美”到“整体美”提升。
2021年,颁布《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2023年,出台《福建省农村村民建房质量安全和建筑风貌管理规定》……目前,福建全省90%以上的传统村落完成规划编制,乡村房屋统规自建,编制地域建筑风貌特征图集,培育认定传统工匠,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不搞千村一面。
《2024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白皮书》及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中国乡村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回升到5.1%。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传承乡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福建,随着越来越多的“好农房”样本涌现,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乡村风貌的改变,更是一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泉州市德化县自2022年起,全面推动“崇尚集约建房”县创建工作,严格落实“带图审批”制度,明确“屋顶、山墙、墙体、门窗、勒脚、色彩、材质”7项建筑风貌要素管控要求,建设具有德化地域特色的“戴云山筑”农村住宅。
在德化县上涌镇曾坂村,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农房建筑摇身一变,成为精品民宿“米院子”,打造“庭院+研学+展示+休闲+教育+体验”多元化发展新模式,开发集农业科普、农耕体验、风俗文化、亲子互动等于一体的研学教育线路。“当地政府对文旅非常重视,这让我坚定了深耕文旅的决心。”泉州市神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邓玉梅说。
这样的例子在德化并不少见。近年来,德化通过创新探索“政府承租+企业或个人投资+农民工返聘”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租赁或由村民自行投资,将传统家庭小院改造提升成精品民宿,强化多元投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全县目前有各类由美丽庭院改造而成的民宿70多家,已形成国宝佛岭、上涌曾坂、石鼓仙境民宿集群3处。
数据显示,德化县今年1—10月接待游客86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约83亿元。
让一批批沉寂多年的老屋重新“醒来”,也让更多的新屋成为乡村振兴的载体。跳出德化看全省,福建正以农房改善为依托,促进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全面推动产业形态与村庄形态的同步转变。
数据显示,目前,省级已组织19个县市区开展“崇尚集约建房”县创建、8个设区市组织开展了农村建房安全样板县创建,建立了屏南、永安两个农村建房安全数字化管理试点,开展了10个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样板工程建设,每年在84个县(市、区)均建设一幢以上样板房,2023年起依托闽台乡建乡创县镇村样板,逐年逐个样板培育既有农房适老化、宜居化、民宿化改造试点。
就在不久前,省住建厅发布关于2025年度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集镇、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县、第一批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省级补助项目的公示等,继续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和共赢发展。
在对新闽派民居建设的探索中,福建活态继承地方建筑文化,并强调新民居、新社区、新景观要呼应村民新生活诉求,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德化县水口镇湖坂村实现“水乡渔村”的美丽嬗变。(受访单位供图)永春县吾峰镇吾西村建设了中小型户外公共空间。 金伟琦 摄永春县吾峰镇吾西村是福建建设“新时代农村社区”的案例之一 。 金伟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