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搜狐文化」原创内容
作者:自在
有一本书最近很火热,被称为当代的《国富论》。
是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两位作者也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美] 德隆·阿西莫格鲁 / 詹姆斯·A·罗宾逊 著 李增刚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6
书里用一个很简洁的理论模型回答了贫富根源的问题。他们认为呢,制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富裕还是贫穷。他们又把制度细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包容型,另一类是榨取型。
榨取型制度比较类似独裁统治,人民没有选择的自由,没有私有产权的保护、没有法制,劳动力也没有积极性,可能会有短暂的繁荣,但注定衰败走向贫穷。
相反,包容型制度能包容所有的人来参与经济发展,对那些榨取他人果实的人加以限制,有良性的激励和保护,因此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富积累,带来持续的繁荣和增长。
制度对国家很重要,这已经被广泛论证且形成共识了。在读的过程中,我更好奇的问题是:
1. 包容性制度是怎么产生的呢?
2. 既然包容性制度那么好,能带来富裕,为什么有些国家不选择呢?
3. 建立起包容性制度国家就能繁荣吗,现在的国家还有没有可能变富?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这样评价这本书:多年前苏格兰哲学家写了一部关于国家为什么兴衰的著作——《国富论》,现在仍然被广泛阅读。如今,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具有同样的敏锐力和同样宽广的历史视角,重新解决了我们自己时代的相同的问题,这就是《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新制度经济学:目前学界解释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最流行的理论,经济发展成功与失败的秘诀很简单,即好的政治制度。在经济学关于国家间贫富不均的探索中,新制度经济学引入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力图将制度理论整合到经济学之中。
三位经济学家德隆·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詹姆斯·A·罗宾逊因为“用制度来解释穷富的巨大差距和不同的增长模式”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本书通过宏大的叙事和简洁的理论框架来解答国家间贫富差距的根源问题。其核心论点是“制度决定论”即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其是“包容型”还是“汲取型”制度,认为制度类型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命运,有比较浓厚的新制度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色彩。
什么决定了国家的成功或失败?1. 一些常见的观点
地理决定论(热带通常比温带穷)文化决定论(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信仰价值观和工作伦理在工业社会崛起中的作用/“黑人贫穷文化”)掌权者的相关知识水平(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对市场和管理国家无知,听从错误建议)作者认为上述理论假说没能解释世界繁荣的根源,这本书的目的是呈现不同类型的政策和社会安排如何影响了经济与行为,而这是政治学的过程。
2. 制度决定论
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A·罗宾逊认为:制度决定国家成败,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是走向繁荣还是趋于衰败。
【例子:这本书一开始,就讲述了一个小镇诺加利斯的故事。诺加利斯地跨两个国家,被一道栅栏隔开,北边属于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南边属于墨西哥。虽然边界线两边的人、地理、文化背景都一样,但是经过最近两三百年的发展,几英尺之遥的邻居,情况却全然不同。一个很繁荣,一个却还是处在贫困之中。】
【南北朝鲜的经济对比:经典夜晚卫星图】
3. 两大类型制度
包容性制度:能吸引、包容所有的人来参与经济的发展,限制精英阶层榨取和剥夺他人成果的权力,因此意味着良好的私有产权保护、法制和市场经济,因此有财富积累、创造发明和经济增长。包容性政治制度:把政治权力普遍分配给社会成员,从而使大众对掌权者有所约束、有所监督(比如民主制)。包容性经济制度:允许所有人进入市场,自由进入和竞争,有生产性激励解决贫穷的药方:实行普选民主【崛起靠民主、自由和人权?预言失败的埃及,埃及从1820年左右就开始尝试模仿英国的工业革命,到目前还没有成功】
汲取性制度汲取性政治制度:人民没有表决权和决策权,没有选择的自由,制度成为从多数人那里攫取资源输送给少数人的工具(独裁专制)
汲取性经济制度:垄断、专卖、市场控制,没有有私有产权保护,没有法制,没有劳动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不会创新发明,因此意味着贫穷。(赤贫刚果)
更强调政治制度对经济制度对影响,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因为掌权者的利益选择,使得经济制度的选择倾向于对掌权者有利。汲取性制度也会带来增长?汲取性经济制度带来的增长:苏联的计划经济和工业化,运用国家的力量把资源从使用效率不高的农业转移到工业领域
允许某种程度的/不完全的包容性经济制度:韩国朴正熙带领的韩国快速工业化
两种类型的交织包容性政治制度+汲取性经济制度(不存在)
汲取性政治制度+包容性经济制度(不长久)
类比阅读
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他分析大型社会工程失败的背后,其中两个关键因素:一个独裁主义的国家和一个软弱的公民社会。类似这里的榨取型制度。
制度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些国家建立起了包容性,有些建立起汲取性制度?
既然包容性制度能促进富裕,为什么有些国家/社会不选择?
难道不是每个公民、每个政治人物、甚至每个剥削人民的独裁者,都希望让自己的国家尽可能富裕吗?
1. 历史演变的偶然性
制度漂移:制度发展变化就像浮在水面上的冰块漂移,两块本来在一起的冰块,可能会越漂越远,这受许多偶然因素影响。现代国家在建立包容性制度之前,几乎所有都采取汲取性制度,比如光荣革命之前的英国、大革命之前的法国、独立之前的美国以及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等。(起点相似)关键时期:能够打破旧制度平衡、推动新制度建立的历史事件,比如英国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光荣革命建立起包容性政治制度,为工业革命后包容性经济制度打下基础
关键节点“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17世纪英国专制主义走向衰落,西班牙的专制主义却日渐强盛。分化的差异告诉我们,尽管新机会创造了新的关键节点,但不同的制度基础会将这些节点引向不同的方向(最初差异/微小差异很重要,类似人们常说的给你这个机会能不能接得住)
不是所有的关键节点都会导致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先例,在革命或激进运动之后,结果不过是一个暴君被另一个暴君取代
2. 不被选择的富裕
拒绝包容性制度的根源:对创造性破坏的恐惧包容性制度在创造经济进步的同时,也是一个转型和动荡的过程,可能造成收入与权力再分配,这是独裁者和喜好掠夺的其他有权力的人不愿意看到的
【刚果1965-1997年约瑟夫·蒙博托统治时期,人民非常贫穷,但其身边的精英们却富的惊人】
【例:地主贵族对工业化的反对,手工技术被机器取代的工匠也反对工业普及;凯伊发明飞梭,其房子却被卢德派人士焚烧等】
汲取性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携手运作一方面,有权力的群体不一定愿意建立促进经济成长的政治制度,更不会主动改变,因为这会稀释他们的政治权力;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利用权力建立他们偏好的经济制度。
转变的唯一药方:迫使菁英建立更多元化的制度(寻求意外事件)
一些批判讨论/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了好制度一定能成功吗)1. 框架的解释力
包容性和汲取性二元划分本身怎么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讨论存在局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保持政治集中的情况下实现的,这与“包容性”制度的定义并不完全契合。如何在这样一个并不符合包容性定义的制度下实现巨大的经济成功?
书中回应:汲取性制度也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不可持续,持续是多久?标准由谁确定?
不难看出,作者是自由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徒
2. 制度决定论的神话
制度决定一切的说法在社会上非常流行,因其逻辑简单粗暴,极易接受理解,“某某制度能解决某某问题”,“某某制度将保证美好未来”,这类的制度神话很有吸引力。
比如对“制度决定论”的迷信,使中国在五十年代狂热于国有化、公社化,在九十年代及其后热衷于私有化。问题:忽视了制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演变,受特定的历史情境中的影响。【例:英国的工业革命期间,新兴的工厂制度和劳工关系迫使社会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以更好地支持工业化的生产方式。】
唯一因素还是多种因素?书中没有解释原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地理环境。3. 汲取性制度如何转向包容性制度?
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主要受到偶然因素和关键时期的影响,书中并未对“关键时期”进行清晰的界定,哪些事件可以被视为“关键时期”?其影响范围和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书中都没有得到详细回答。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既存在偶然性,也存在必然性,书中没有对“历史必然性”做更深一步的探讨。在这本书里,包容性制度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汲取性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经济落后或国家失败的充分条件。正所谓“失败的国家都是相似的,成功的国家各有各的不同。”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多是关于“国家为什么失败”,至于“国家怎么成功”,作者提供了一个可能思路但显然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