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30日电 (杨艳敏)祁连山,这座横亘在甘肃和青海交界处、绵延800公里的雄伟山脉,孕育着大片天然高山草原。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牧民世代在此以放牧为生。2024年10月下旬,又到了牧民转场的时节,草原从绿色转为金黄,一场新的转场变革正在悄然兴起——借牧。
借牧,从牧区到农区,开启了传统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张掖市临泽县收获完的玉米地里,牦牛、绵羊的身影越来越多,它们尽情“享用”着地里留存的秸秆。牧民们把家搬到玉米地边上,准备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冬季。
对于草原来说,迎来了长达半年的“假期”,得以休养生息。植被得到进一步恢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而对于牛羊而言,玉米地里充足的秸秆成为丰富的食物,让原本冬季吃不饱、要消耗脂肪抵御严寒的牲畜实现育肥,开春时售价更高。
图为羊群坐上“专车”前往借牧点。杨艳敏 摄对于种植玉米的农民,借牧收入高于秸秆打包售卖的价格。更重要的是,牛羊留下的粪便成为上好的农家肥,节省了购买肥料的开支。
在肃南县康乐镇,牧民陈卫国和家人正忙碌地将200只羊赶上车,准备前往70公里外临泽县的枣园进行异地借牧。以前他们都是徒步借牧,人和羊都得走很长一段路,既辛苦又低效。而现在,用车转移不仅更快更便捷,还能减少羊只在路上的损耗。
陈卫国说:“把牛羊赶到临泽的枣林放牧,既能保护自家的草原,又能利用这里的资源让牛羊长得更好。”今年是他借牧的第四年,每年10月中旬,他就会赶着200只羊和200头牦牛来到枣园,一直待到次年4月中旬。这半年时间里,牛羊们以枣林里的草、枣、树叶为食,不仅长得膘肥体壮,还节省了八万元的饲草料费用,除去租枣林的4万块钱,加上禁牧补贴,他一年也有十几万元的收入。
借牧,这一创新之举,为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为显著的持续改善。每年的10月至来年3月,祁连山上的牧民们赶着牛羊下山,来到农区已收获的制种玉米地。在这里,牛羊尽情啃食着地里留存的秸秆,代替了过去在冬春牧场过冬的传统模式。
图为羊群到达临泽县的借牧点枣林。杨艳敏 摄对于草原而言,这意味着迎来了一段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光。长达半年的“假期”,让草原得以从繁重的畜牧压力中解脱出来。曾经被牛羊反复啃食的牧草,有了充足的时间去生长、繁衍和恢复生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原的植被变得更加茂密、丰富。那些曾经因过度放牧而略显稀疏的草地,如今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据了解,2023年肃南县外出借牧群众共830户,占养殖户的19.74%,借牧牲畜达到23.65万头(只)。借牧时间为当年10月至次年3月,借牧秸秆地面积共42.64万亩。据草原监测部门统计,肃南县天然草原亩产草量较2010年提高了20.6%,牧草平均高度达到19厘米,平均总盖度达到78.2%。异地借牧模式不仅促进了草原生态的恢复和改善,还推动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在借牧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草原上的各种动植物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各种草本植物茁壮成长,为食草动物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也为肉食动物创造了适宜的栖息环境。昆虫、鸟类等生物也在这片恢复活力的草原上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态网络。
图为羊群在临泽县枣林中享用枣叶及小枣。杨艳敏 摄此外,借牧还减少了对草原土壤的破坏。过去,在冬春牧场,由于牛羊长时间的踩踏和啃食,草原土壤容易变得紧实,影响水分渗透和植物根系的生长。而借牧让草原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土壤得以逐渐恢复疏松状态,有利于水分的储存和养分的循环。同时,牛羊留在玉米地的粪便,经过自然的分解和转化,成为了上好的农家肥,不仅为农田提供了养分,也减少了化肥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祁连山的广袤天地间,借牧就如同一场生态的盛宴,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活力。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将为后代留下一片更加美丽、富饶的自然宝藏,让祁连山的壮丽景色永远熠熠生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