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立东
十月,小镇香兰又迎来了一年一度收获的季节。
在这充满希望与喜悦的季节里,还有一处别样的风景引人注目。
乡村纵横交错的道路,宛如灵动的线条,将那片丰收的稻田巧妙地分割成一幅巨大的田字格。万“黄”丛中一点红,在一片金黄的映衬下,乡村学校操场上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
王昕欣的从教之路,就扎根在这片广袤无垠的田野之上。她用坚定的脚步,书写出一位乡村教师的忠诚担当,描绘着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回家乡,当一名特岗教师
“每天跟这群朴实的乡村孩子在一起,走在乡间小路上,野花簇拥,蜂飞蝶舞,微风吹来稻米成熟的芳香……”这些别人眼中的诗和远方,却是王昕欣工作和生活的日常。
“为什么选择了特岗教师、选择了农村?”记者问。
“现在我所任教的汤原县香兰镇,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姥爷姥姥和妈妈扎根乡村教育的地方。”王昕欣笑着回答。
王昕欣从小就羡慕姥爷姥姥还有妈妈,“小时候,每当有学生来看望他们,我都特别新奇、兴奋,时间长了,竟然对学生来访心生期盼。多希望自己长大了也能成为一名老师啊!”
“妈妈在村小学当班主任的时候,每到冬天,天还不亮,她就早早起床,到学校烧炉子。那时我还小,妈妈总把我带在身旁。”
家人的言传身教,在王昕欣幼小的心田播下了梦想的种子。
2015年春,教育部主办的“播种未来与希望”特岗教师巡回报告会走进王昕欣的母校哈尔滨师范大学,报告会上,5位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一线的故事又一次感染了王昕欣,也坚定了她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信念。
“临近毕业时,常有同学问我毕业去哪?我每次都回答回老家考特岗!”乡村教育条件艰苦,而王昕欣愿意回去,是想接力长辈的教书理想,想成为填补乡村教育的一份力量,更想为那里与她一脉相承的孩子们点亮希望与梦想。
2015年秋,大学毕业后的王昕欣义无反顾回到家乡,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汤原县特岗教师。
从王同学变成了王老师,这一年,她22岁。
王昕欣被分配到距县城近45公里的永发乡裕德村学校任教,承担五个学年的英语教学任务。
第一天去学校报到,她乘车走着这条从小妈妈带她走过的山路,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车子摇摇晃晃,爬过远山,穿过炊烟,终于到了她梦开始的地方。
开始,由于离家远,王昕欣就吃住在学校,条件虽然艰苦,在村小那两年却是王昕欣记忆中一段无比快乐的时光。
闲暇,她会给班里的女孩子们扎头发、剪指甲。“我们还在萝卜地里拔呀拔、土豆地里挖呀挖……别提多高兴了。”
不知啥时候,一张小纸条悄悄夹在了王昕欣的教案里,她得知班里有同学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于是,生活上,她给这个孩子倾注了更多的爱与温暖。孩子也会偷偷把她最喜欢的小雪人彩泥放在老师的桌上。
“那时起,我就总在想,还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了腾讯公益‘爱心衣橱’项目,在团县委的大力支持下为全校150名孩子申请了棉衣,那年,爱心棉衣温暖了孩子们的整个冬天。”
打那以后,王昕欣的注意力盯在公益项目和爱心企业上,想方设法为孩子们谋些福利。
家访,让家校沟通回归本来的样子
10月7日傍晚,夕阳西照。家访归途中,王昕欣的影子被拉的老长,在金色稻田的映衬下,她的脸上散发着光彩,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当天下午,王昕欣忽然想起了小玉同学,明天就要开学了,她得去家访一下。小玉是她的学生,今年9月升入县重点高中。
王昕欣急忙让爱人开上车,带上孩子,一家三口奔向50公里外的村屯。临行前,王昕欣到服装店给小玉选了两件换季的衣服,一件卫衣、一件棉袄。
不巧,小玉家刚刚搬家到香兰镇里,于是,王昕欣又“撵”到镇里。
小玉的新家是一处租住的平房,房子虽简陋,却收拾的干净利落。一年400元的房租,对于这个靠低保维持生活的家庭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支出。
小玉从小失去母亲,靠聋哑爸爸把他养大。见王老师来访,爸爸用力打着手语,表达他激动的心情,还不停地竖起两个大拇指,送给王老师。
作为回应,王昕欣也努力用手比划着,他们开心地笑着,彼此的眼中泛着晶莹的泪光……
提起家访,王昕欣有说不完的故事。她说,姥爷姥姥反对用现代社交聊天工具替代家访,他们倡导这种传统的入户家访的方式。王昕欣感同身受。
2017年,由于裕德学校初中生源不足而并校,王昕欣被重新分岗到了香兰镇中学任教。
“还是那个熟悉的大门,可让我惊喜的是学校已不再是从前的旧模样。”这里曾经是王昕欣姥爷教书的地方,但教学条件已今非昔比。
午后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洒在午休的孩子们身上,温暖了整个教室。这是王昕欣和孩子们的教室,很温暖,很阳光。在这里,她陪伴着乡村孩子的青春,同他们一起成长,一同发光。
和小伙伴们一起走遍53个村屯
香兰镇中学生源不多,总共二百多个学生,覆盖全镇53个村屯,班里的孩子分散到各个村屯,很多时候一天也走不了几家。如遇到雨雪天,家访的效率更低。
“开始是我一个人,后来是我和爱人两个,现在,家访的队伍覆盖到全校老师。”王昕欣用行动影响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组成家访小分队,设计好家访方案,开始有组织地家访。
王昕欣所教的班级,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儿童不在少数。
“一次,去小博家家访后,小博爷爷奶奶出门送我,走了很远,当我回头时看到老两口还在门口望着我。”王昕欣明白,老人追随的目光饱含着嘱托和期望。
“一次,去小诺家家访,离开时,小诺跑出来,对我说,老师我能抱抱你吗?”王昕欣紧紧地抱着小诺,那一刻,她似乎听到了孩子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班里的小旭爱好英语,可成绩却只有二十多分,空有一腔热情。家访时,王昕欣了解到小旭有个目标想当英语课代表。于是,她跟小旭达成君子协定,先让他当英语课代表,期末考试不及格,立马撤掉。在王老师辅导下,小旭劲头十足,去年期末考试,小旭考了78分,短短的两个多月,成绩提高了50多分,小旭学英语的劲头更足了。
9年时间,王昕欣和学校的小伙伴们走村串户,家访的足迹遍及53个村屯,入户家访近百人次。
谈到家访的体会,王昕欣感慨:“每个家庭都是一所学校,每所学校都应是一个家庭,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情景中,孩子们感受温暖,而我们收获感动。”
从教9年,王昕欣的很多学生都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即使升了学,他们仍然和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孩子们有心里话也都愿意跟她讲。
“老师,我想报师范回来当老师,就像你一样。”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她特开心。
去年暑假,好几个孩子给她报喜,他们分别被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学校的师范专业录取。“我想,做老师最大的幸福,无外乎就是点亮孩子们的梦想!
记者手记
10月4日,当记者走出香兰火车站时,王昕欣老师一家三口映入眼帘。
当天,在这个小站下车的仅有记者一人。
十一这个假期,王昕欣未曾得闲,家访、备赛、护理生病的姥爷,无论走到何处,爱人和孩子都跟随她左右。
孩子依恋妈妈,而她依赖爱人,他是她忠实的陪伴者。
6年前,她和爱人结婚后便将姥爷姥姥接来一同生活,“名义上是养老,实则像在‘啃老’。”提及姥爷姥姥,王昕欣笑了,姥爷姥姥不仅照顾孩子的起居,还负责教孩子看书识字。“我儿子每天和太姥姥太姥爷待在一起,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2024年,王昕欣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全家人都激动万分,那晚姥爷破例喝了白酒,他说,他一辈子追求的至高荣誉,外孙女替他达成了。
王昕欣感慨:“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一个拥有梦想的老师,才有可能在学生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一个坚守信念的老师,才会培养出信念坚定的学生。”